站内搜索:
工作动态
【地方实践】宁夏:“生态+”探索多元转化路径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1日 09:18 点击次数:

编者按                                                              

   自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印发以来,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的热潮,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特色鲜明的创新实践日渐涌现,近期选择一些成效显著的优秀案例进行转发分享。

从绿到金,转化有“道”


     

     

     

     

     

     

     

     

     
——宁夏“生态+”探索多元转化路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是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宁夏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生态+”路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致富,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累了一定经验。

           

01

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

宁夏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工作。             2019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开展了黄河宁夏段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基本摸清宁夏段黄河两岸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随后,组织开展了生态产品分类与调查研究,建立了四级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并选择宁夏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具有代表性的贺兰县、盐池县和彭阳县开展生态产品调查,形成三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同时,组织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研究,制定了宁夏生态产品核算方案,在三个典型县开展了试算。此外,以光伏产业方向典型生态产品为例,组织开展了典型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此外,出台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案,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评价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运营机制、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机制、生态补偿与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机制等方面制定了工作方案,为宁夏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了总体布局。


           

02

多维修复模式提升产品价值

            矿山修复             +”             模式主要针对贺兰山地区,其部分地区位于                         贺兰山东麓北纬             38             度黄金种植带                         ,适宜的气候和半砂质土壤等为酿酒葡萄种植提供了优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政府通过开展生态修复,良种苗木引进繁育,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当地废弃矿山治理及葡萄酒产业开发。例如,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镇北堡矿区志辉源石酒庄,通过砂石开采企业转型,开展矿坑治理修复与酿酒葡萄种植,治理采矿沉陷区             4000             亩,建设生态防护林             6000             亩,解决劳动就业             1200             余人,志辉源石酒庄也于             2020             年获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             20             余万人次,年新增旅游产值收入             2000             万元以上。      

防沙治沙+”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资金补助、治沙贷款贴息扶持及土地供应优惠政策等多种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扎植麦草方格、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围栏封育种草种树等方法防沙治沙,并基于沙漠独有的景观,发展光伏发电、休闲旅游、教育研学等多元化沙产业。例如,中卫市沙坡头区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治沙造林,建成了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区、22万亩造纸原料林示范区、20万亩优质苹果和红枣示范区、6.5万亩沙漠光伏产业园,同时围绕沙坡头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每年吸引游客5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亿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采取退耕还林、禁牧封育、改土治水等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生态功能,并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后续林下种养、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例如,固原市彭阳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同步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开发苹果、红梅杏、张杂谷、百合等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四个一林草产业,同时形成了百万亩桃杏花海、百万亩旱作梯田、百条生态示范流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

盐碱地治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采取水利设施建设、生物治碱、农艺改良等措施开展盐碱地治理,盘活存量,并通过开发大棚种植、立体养殖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例如,银川市贺兰县四十里店村联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挖沟降水、抬土造田、稻田养鱼等措施治理土壤盐渍化,将水产养殖的塘泥返回稻田用于培肥,完成了2600亩盐渍化土地的改良,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稻渔空间生态农工旅项目,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


             

03

  产权改革推动产业化发展

宁夏通过土地权、山林权等                                 六权                                 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山林地确权登记及其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                                 三权分置                                 ,放活经营权,依法开展经营权抵押登记,推动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并支持社会资本在经营权流转期间发展生态产业,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作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显化。例如,中宁县作为知名枸杞产地,围绕枸杞产业发展,推行枸杞林地确权登记及                                 三权分置                                 工作,对大量流转枸杞地的相关企业按土地经营权类型发放枸杞产权类不动产证书,明确标记了枸杞种植面积及林木株数,并由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利用枸杞产权类不动产证贷款,贷款银行委托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枸杞林木等价值进行资产评估后发放贷款。      

此外,宁夏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工作,重点针对耕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要素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如针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针对草原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等。同时,配合推进生态产业化经营及相关品牌建设,开展生态农工旅、生态农文旅项目,打造宁夏大米”“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优质农产品向生态精品品牌转变。


             

04

  完善价值实现机制的构想

结合宁夏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期将开展以下具体工作: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研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重点结合先行区建设和                                         六权                                         改革,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价值核算、路径设计和支撑机制等问题研究,为初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框架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引。
  • 总结提炼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前沿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 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结合                                         生态洼地                                         保护修复,探索                                         生态修复                     +                     产权激励                     +                     生态产业                                         、附带生态修复条件的权益出让等具体实现模式,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借助土地权、山林权等                                         六权                                         改革,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运营新模式。利用自然资本增值活动,促进生态指标交易和生态占补平衡。
  •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应用机制。                     选择典型地区,制定本土化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并开展试算。探索将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产品交易、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确定等方面。
  • 全面优化自然资源配套政策和交易机制。                     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资源配置等自然资源政策工具,构建模块化的配套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自然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等不同交易机制,助力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
  • 适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破解现行制度框架体系下深层次瓶颈制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取得实效。


本文发表于2023年8月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03生态版

本期编辑 |丛日荻


责任编辑 |张林波



友情链接: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