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工作动态
【报告发布】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2019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5日 07:28 点击次数:

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


2019

图片


     

编者按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黄河国家战略宏观引领下,山东大学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黄河国家战略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项目组充分依托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指数研究基础,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构建了黄河生态文明指数(Eco-civilization,ECC)评估方法,完成《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2019》,并于2021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报告摘要。经过近一年的修整与完善,在此发布报告全文,旨在为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基础背景和本底参考。      

   

   

目录  

   

   
1 前言

2 评估时限和范围

3 指标体系

4 评估方法

5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总体状况

6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年际变化

7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附录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工作,构建起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成绩斐然。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全局与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对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要求,高屋建瓴推动黄河流域发展。
在黄河国家战略宏观引领下,山东大学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中国科协、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编制组充分依托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指数研究基础,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构建了黄河生态文明指数   (Eco-civilization,ECC)   评估方法,完成《黄河生态文明指数报告2019》,并于2021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报告摘要。经过近一年的修整与完善,在此发布报告全文,旨在为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基础背景和本底参考。
放眼未来,山东大学仍将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与各友谊单位携手共进,与社会各界筑梦同行,为实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斗,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拼搏,为全面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贡献力量。
报告编制组
2022年4月
2

 


评估时限和范围


评估时限以2015年为基准年,以2019年为评估年。

评估范围为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和青海省9省(自治区)的69个地级城市(自治州、盟)与省直管县,其中,7个城市有超过3项以上指标数据缺失不纳入评估,评估城市共62个。

黄河生态文明指数评估以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和数据缺失地区)324个评估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结果为参照,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大重点发展战略地区为重点比较对象。

表1 黄河流域地级城市

图片  
注:表中注*城市为数据缺失城市。  

图片

1 黄河流域概况图

3

   

指标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在原有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可获取性,改进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领域,8个指数,16个指标。

图片  

图2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指标体系

4

     

评估方法

(一) 数据标准化

采用双基准渐进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每项指标设定A和C两个基准值,A值为优秀值,对应标准化分值为80分;C值为达标或合格值,对应标准化分值为60分。每个指标根据距离两个基准值的远近赋分。

图片

图3 双基准渐进法

基准值选取时,主要以世界先进水平为优秀(A)值标准,以我国基本达标为及格(C)值标准。

表2 指标基准值选取方式

图片    
注:表中注*代表本指标的A与C值分别对应90和60分。    
(二) 权重系数    
   

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及三沙市)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主体功能区,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特点分别确定差异化权重系数。优化开发区强调产业优化;重点开发区强调资源效率;农产品主产区强调协调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突出生态质量。

表3 各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图片

(三) 生态文明指数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单元,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法评估城市生态文明指数(Eco-civilization,ECC),以各市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值计算各省、区域、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指数。  
图片  


 图片:第图片个指标分值,图片:第图片个指标权重,图片:评估指标数量。

生态文明指数越高,代表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越高,将生态文明指数得分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  
图片  

图4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

5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总体状况    

(一)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仍任重道远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得分为68.31分,整体处于C级,接近良好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63分,与京津冀地区分差达1.93分,落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均超过5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落后长江经济带4年,约相当于长江经济带2015年的水平。

图片    

图5 黄河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ECC(2019)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等级偏低。黄河流域无A级城市,以B级和C级城市为主,C级城市比重最大。除黄河流域外,其他重点区域均有A级城市,且占比超过7%,长三角、珠三角的A级城市占比已超过17%。黄河流域C级城市占比达67.74%,超过B级城市占比的2倍,较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大重点区域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8.54%、35.25%。    
表4 黄河流域各等级城市与全国对比    

图片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排名不突出。黄河流域城市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仅5个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得分位居全国前100名,过半的城市得分位列全国最后100名。西安市、兰州市、济南市、郑州市、西宁市生态文明指数得分在黄河流域评估城市中位列前五位,分别得分76.61、76.36、75.44、74.66、73.75分,首位城市西安市仅位列全国第36名。

图片  
图6 黄河流域、全国先进城市ECC及排名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有待进步。2019年,黄河流域和谐共生(经济高、环境优)、金色污染(经济高、环境差)、拮抗发展(经济低、环境差)、绿色贫困(经济低、环境优)发展模式的城市数量分别为11个、14个、31个、6个。黄河流域和谐共生城市数量较少,占比仅为17.74%,落后全国总体水平超过13个百分点。

图片  

图7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四象限分布

(二)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存在明显短板

生态环境本底差、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流域发展不平衡是黄河流域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2019年,黄河流域产业优化指数、城乡协调指数、生态状况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显著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建设用地GDP、生境质量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R&D经费投入比重、每万人R&D人员数等指标仍处于D级水平。  
图片  

图8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标得分

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依然严峻。   一是生态环境修复任务艰巨。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黄土高原,本底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境质量指数得分仅为58.92分,处于D级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近10分,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存在较大差距,分差达到16.25、11.75、6.64分。黄河流域有45个城市的生境质量指数得分未达及格水平,占比达72.58%。二是环境空气质量亟需改善。黄河流域环境空气质量仅为一般水平,指标得分为66.53分,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8.81分,在五个重点区域中也相对落后。2019年,全国47个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及格水平的城市中,有25个位于黄河流域,占比超过50%。三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有待提高。黄河流域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得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分,32个城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位于全国最后100名,占比达51.61%。  

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短板明显。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黄河流域人均GDP为5.98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4万元,B级和C级城市数量占比74.19%。黄河流域人均GDP质量低,城均GDP为2086.3亿元,不足上海市的1/18;仅郑州市的GDP超过1万亿元,位列全国第15名;31个人均GDP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城市中,有21个城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倚能倚重问题突出。黄河流域三次产业结构为6.8:42.5:50.7,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仅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对应水平。黄河流域以煤化工和资源型产业为主,煤化工企业占比达80%,资源型城市占比达56.45%,其中6个城市为衰退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度较慢,第二产业比重较全国总体水平高出3.4%,仍以初级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小、增加值低,产业结构对生态文明贡献力度弱,第三产业比重落后全国总体水平3.1%,在五个重点区域中水平最低;城均三产增加值仅为1057.26亿元,不及长江经济带2015年的水平。

图片

图9 2019年黄河、长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流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是生态文明空间发展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上游至下游逐渐提高,人口总量、GDP均表现出“下游多、中游次之、上游少”的梯度特征;环境质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上游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水平显著高于中、下游水平。下游的人口总量与经济总量均接近或超过上游的两倍,但全部城市的空气质量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而上游全部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下游环境空气质量得分最高的城市较上游得分最低的城市还要低10.22分,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差异明显,中、下游均无得分达到优秀城市水平,优秀城市均出现在上游。二是生态文明城乡发展不平衡。黄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低、城镇化率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大且整体收入水平低。仅有两个城市的城乡协调指数刚刚达到优秀水平,仍有9个城市的城乡协调水平处于D级。黄河流域城镇化率为59.1%,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但仍有11.29%的城市城镇化率不足40%,作为城镇化率关键力量的下游地区城镇化率仅为59.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长江经济带下游的城镇化率落后6.07%。黄河流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与发达国家0.8-1.3的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与我国优秀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小值均出现在黄河流域,共同富裕仍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背离现象,高收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生态环境质量差,绿色环境得分明显低于绿色生产得分;中低收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绿色环境得分普遍高于绿色生产得分。黄河流域绿色环境与绿色生产得分相差大于等于两个等级的城市有10个,占比达16.1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得分与人均GDP的协调度较低,相同人均GDP水平下,黄河流域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得分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长江经济带的对应水平,相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也处于弱势,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未达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

图10 2019重点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情况

6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年际变化  
(一)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普遍提升。与2015年相比,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得分提升了5.62分,增长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领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0.84、0.61分;中、高速增长2城市共有56个,累积占比达90.32%;37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等级发生变化,19个城市由D提升到等级C,18个城市由C级提升到B级。  

图片

图11 2015-2019年黄河流域ECC变化分布图

(二) 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坚贡献巨大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得分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提升。2015-2019年,黄河流域环境质量指数得分提高了9.32分,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分和空气质量得分均保持正向增长,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水质改善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贡献突出。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分增加了16.04分,较全国高出7.38分,领跑五个重点区域。黄河流域平均城市水质指数由2015年的9.69降至2019年的5.66,降幅达41.56%。相比于2015年,黄河流域62个评估城市中,有58个城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了提升,其余4个城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在2015年已达良好及以上水平。  
图片  
图12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标得分增长情况        
 

(三) 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丰硕,下游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成果显著。2015-2019年,黄河流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201元增加至14088元,增幅为38.1%。

相比于2015年,黄河流域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10000元的贫困县迅速减少至97个,贫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达到44.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7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深入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开展重点问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治理集中攻坚。二是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根据上中下游的不同生态问题,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三是开展生态保护监管与修复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环境污染治理长效联动机制。  

(二)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构建“两型”社会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打造“两型”社会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向绿色低碳节约高效转变,强化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和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建立能源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促进能源、环境协调发展,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能源开发强度,严格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环境容量控制能源消费洁净度和总量。三是重点调整能源领域价格、税收、投融资体系和补贴政策,促进能源系统调整转型,建立推动低碳、节能,鼓励能源高效利用,抑制浪费性需求扩张的市场价格税收信号体系。  

(三)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化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产业绿色发展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一是进一步做优做强传统农业,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实时高效的农业产业链。二是加快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优化水、气、煤炭等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有效改善现有产业倚能倚重的情况。三是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流域生态文明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统筹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是加快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群、城市圈发展,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提升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  
(五)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黄河流域共同富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是黄河流域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一是着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试点示范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凝练打造可推广复制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黄河模式”,为资源富集后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机制,着力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体制,持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生态产品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编制单位

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  
特别感谢  

中国工程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图片      

     
附录  

【生境质量指数】: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中生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权重系数分别更改为0.32、0.21、0.26、0.21,计算后乘以该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的10%作为调节因子,即为该地区最终的生境质量指数。

【环境空气质量】:用年均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表征。

【地表水环境质量】:用城市水质综合指数(City Water Quality Index,CWQI)表征,具体方法参照《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技术规定(试行)》。

【人均GDP】:该地区的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 Product)与常住人口之比。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单位建设用地GDP】:每平方千米建设用地所生产的GDP

【单位用水量GDP】:每吨水资源使用量所生产的GDP

【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市辖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市辖区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的百分比。

【R&D经费投入强度】: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

【每万人R&D人数】:每万人地区常住人口的R&D人员数量。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



本期编辑|张   琳

责任编辑|张林波


友情链接: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