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争鸣】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实践与模式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9日 11:32 点击次数:
图片

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实践与模式

张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编者按    

本文题目与上期学术争鸣预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实践:由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有所变化,主要原因是没有预料到这个选题的难度,以至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国模式建设对策的相关内容,只好将原有题目内容进行压缩和精炼。本文原文共约15000字左右,由于学术期刊对于论文在正式发表前是否可以在公众号自媒体发布的认识并不统一,为了不影响随后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本文在公众号上发布时进行了删减。由于各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很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都是综合采用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文中一些案例按照其主要特点被归为其中的某一类模式,另外还有些表述尚不准确,这些不足还需要在发表时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图片


摄影 | 张林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质就是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虽然生态产品基础理论尚未成体系,但国内外已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可借鉴的实践和模式。在大量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收集了近百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案例,从生态产品使用价值的交换主体、交换载体、交换机制等角度,归纳形成8大类和22小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或路径,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开发生态资本收益等。

图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路径 | 张林波



图片    
 实践模式一: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 狭义上是指政府或相关组织机构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向生产供给公共性生态产品的区域或生态资源产权人支付的生态保护劳动价值或限制发展机会成本的行为,是公共性生态产品最基本、最基础的经济价值实现手段 [1] 生态保护补偿可以分为四种方式,包括以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方式的纵向生态补偿、流域上下游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类生态建设工程、对农牧民生态保护进行的个人补贴补助 [2]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巴西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纵向生态补偿 [3] 。新安江以跨省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对赌”形式决定补偿资金的模式是国内横向生态补偿的标杆之一。纽约饮用水源地保护是国外流域上下游开展的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典型案例 [4] 。美国耕地休耕保护项目是美国版的“退耕还林”计划 [5] ,芬兰、瑞典森林生态补偿是欧洲版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6-7] ,他们所采取的反向竞标和绩效支付的市场化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个人补助补贴是对农牧民个人生态保护进行的补偿,例如我国开展的草原奖补、公益林补助、生态保护公益岗位等补偿方式。
图片    
 实践模式二:生态权益交易      


生态权益交易 是指生产消费关系较为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权益、污染排放权益和资源开发权益的产权人和受益人之间直接通过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模式,是公共性生态产品在满足特定条件成为生态商品后直接通过市场化机制方式实现价值的唯一模式,是相对完善成熟的公共性生态产品直接市场交易机制,相当于传统的环境权益交易和国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实践的合集。生态权益交易可以分为正向权益的生态服务付费和减负权益的污染排放权益和资源开发权益三类。为了与其他模式区分,本文将由受益者付费的生态服务付费归为生态权益交易,如法国毕雷矿泉水公司为保持水质向上游水源涵养区农牧民支付生态保护费用 [8] 。哥斯达黎加EG水公司为保证发电所需水量、减少泥沙淤积购买上游生态系统服务 [9] 。污染排放交易主要包括排污权和碳排放权,如美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资源开发权益主要包括水权、用能权等。浙江东阳、义乌两市水权交易虽在法律上还存在一些产权困境和问题,但为准公共生态产品的权益交易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图片    
 实践模式三:资源产权流转      


资源产权流转 模式是指具有明确产权的生态资源通过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产权流转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 [10] ,实现价值的生态产品既可以是公共性生态产品,也可以是经营性生态产品。资源产权流转可以按生态资源的类型分为耕地产权流转、林地产权流转、生态修复产权流转和保护地役权四种模式。重庆地票交易是耕地产权流转模式,将耕地的生态产品生产功能附载到了地票上。福建南平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模式,通过林权赎买、股份合作、林地租赁和林木托管等林权流转方式,将生态资源转换成了权属清晰、可交易的生态资产 [11]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允许采煤塌陷地复垦后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吸引开发企业参与矿区国土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修复+产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带动区域土地升值,是生态修复产权流转、生态载体溢价和生态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起源于美国的保护地役权制度通过支付费用或税费减免方式限制土地利用方式,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通过购买耕地保护地役权,运用灵活的经济手段保护耕地免受开发占用。
图片    
 实践模式四:资源配额交易      


资源配额交易 是指为了满足政府制定的生态资源数量的管控要求而产生的资源配额指标交易,是不涉及资源产权的、纯粹的资源配额指标交易模式。这种模式实施的前提是政府通过管制使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促使生态资源匮乏的经济发达地区或需要开发占用生态资源的企业个人付费达到国家管制要求,有条件或基础好的地区、企业或个人通过保护、恢复生态资源获得经济收益。资源配额交易模式又可以分为总量配额交易和开发配额交易二类。重庆江北区和酉阳县之间开展的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和地票交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类似,但其实质上是一种在区域生态资源总量控制制度下政府之间开展的以森林覆盖率指标为交易对象的总量配额指标交易。我国的耕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以及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是开发配额交易模式典型的案例 [12-13]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并不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的翻译表达为“湿地开发配额交易”。
图片    
 实践模式五:生态载体溢价    


生态载体溢价 是指将无法直接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的价值附加在工业、农业或服务业产品上通过市场溢价销售实现价值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方式。生态载体溢价模式又可以分为直接载体溢价和间接载体溢价两种模式。通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带动区域土地房产增值是典型的生态产品直接载体溢价模式,如福建厦门五缘湾实施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工程,为市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参与投资的企业得到收益。间接溢价模式中购买者在消费载体产品的同时并没有消费所附着的生态产品,如法国国家公园使国家公园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附着在国家公园品牌产品上实现载体溢价 [14] 。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刺激产业发展也是间接载体溢价模式,如贵州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了大数据产业,浙江龙泉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国镜药业在当地投资生产。
图片    
 实践模式六:生态产业开发      


生态产业开发 是经营性生态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交换价值的模式,是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济生产活动的生态产业化过程,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生态产业开发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发现生态资源的独特经济价值,如何开发经营品牌提高产品的“生态”溢价率和附加值。生态产业开发模式可以根据经营性生态产品的类别相应地分为物质原料开发和精神文化产品两类。瑞典森林经理计划在保证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前提下开展经营,德国“村庄更新”计划依托生物资源发展农村产业链,浙江丽水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公用农业品牌“丽水山耕”,丽水还将随处可见不起眼的苔藓开发成一个产业等均是物质原料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湖南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林农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精神文化服务,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道路。武汉“花博汇”种植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来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延伸发展精神文化服务,将原本破败的村湾改造成城市市民向往的旅游小镇。
图片    
 实践模式七: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是指公共性生态产品的受益区域与供给区域之间通过经济、社会或科技等方面合作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模式,是有效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的重要模式,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力点。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分为在生态产品受益区域合作开发的异地协同开发和在生态产品供给地区合作开发的本地协同开发两种模式。浙江金华-磐安共建产业园、四川成都-阿坝协作共建工业园均是在水资源生态产品的下游受益区建立共享产业园,这种异地协同发展模式不仅保障了上游水资源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同时为上游地区提供了资金和财政收入,有效地减少了上游地区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实现了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本地协同发展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生态产品供给地区具有开发的基础和条件,并且所发展的经济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非常小,如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厦门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项目扶持上游地区发展的同时,解决自己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难题。与异地协同开发相比,本地协同开发方式只适用于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且生态敏感性不强的上游地区。
图片    
 实践模式八:生态资本收益      


生态资本收益 模式是指生态资源资产通过金融方式融入社会资金,盘活生态资源实现存量资本经济收益的模式 [15] 生态资本收益模式可以划分为绿色金融扶持、资源产权融资和补偿收益融资三类。我国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及福建、浙江、内蒙等地的一些做法为解决绿色金融扶持促进生态产品的制约难点提供了一些借鉴和经验。国家林草局开展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精确测算储备林建设未来可能获取的经济收益,解决了多元融资还款的来源。福建三明创新推出“福林贷”金融产品,通过组织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以林权内部流转解决了贷款抵押难题。福建顺昌依托县国有林场成立“顺昌县林木收储中心”为林农林权抵押贷款提供兜底担保。浙江丽水 “林权IC卡” 采用 “信用+林权抵押” 的模式实现了以林权为抵押物的突破 [16]


参考文献

[1] 张林波, 虞慧怡, 李岱青, 贾振宇, 吴丰昌, 刘旭. 生态产品内涵与其价值实现途径.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06): 173-183.


[2] 虞慧怡 ,张林波, 李岱青, 杨春艳, 高艳妮, 宋婷, 吴丰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1-8.
[3] Selva G V, Pauli N, Kim M K,Clifton J. Opportunity for change or reinforcing inequality? Power, governanceand equity implications of government payments for conservation in Brazil.ENVIRON SCI POLICY, 2020, 105: 102~112.
[4] NYCDEP.2006 Watershed Protection Program Summar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New YorkCit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
[5] Claassen R, Cattaneo A,Johansson R. Cost-effective design of agri-environmental payment programs: US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COL ECON, 2008, 65(4): 737-752.
[6] MantymaaE, Juutinen A, Monkkonen M, Svento R. Participation and compensation claims involuntary forest conservation: A case of privately owned forests in Finland.FOREST POLICY ECON, 2009, 11(7): 498-507.
[7]   陈洁 ,李剑泉. 瑞典林业财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 2011, 24(05): 57-61.
[8] Ezzine-de-Blas D, Wunder S,Ruiz-Perez M, Del Pilar Moreno-Sanchez R. Global Patterns in the Implementation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LOS ONE, 2016, 11(e01498473).
[9] Pagiola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 ECOL ECON, 2008, 65(4):712-724.
[10]   马建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机制与模式.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9.
[11]   崔莉 .南平“生态银行”:打通“两山转换”新通道. 决策, 2019(11): 60-62.
[12] Robertson M. The work ofwetland credit markets: two cases in entrepreneurial wetland banking. WETL ECOLMANAG, 2009, 17(1): 35-51.
[13]   严金海 .政策网络、行动者互动与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分配——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7): 103-112.
[14]   陈叙图 ,金筱霆, 苏杨. 法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动因、经验及启示. 环境保护, 2017, 45(19): 56-63.
[15]   高吉喜 ,范小杉, 李慧敏, 田美荣. 生态资产资本化:要素构成·运营模式·政策需求.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03): 315-322.


[16]  季凯文,齐江波, 王旭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浙江“丽水经验”. 中国国情国力, 2019(02): 45-47.




致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贾振宇、孙倩莹、刘学、杨春艳、王世曦等人收集整理了相关案例,对本文有贡献,表示感谢!



版权声明

此文是拟于未来发表的论文其中一部分的简要版,未能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具体过程和实现机制,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后续也将安排上线公众号,还请大家继续关注。提前将已经基本完稿的内容在公众号上发布,一是将已成稿的部分尽早分享给大家,另外也想在文章见刊前通过听取大家意见以便更好地修改。


友情链接: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